2023年1月8日星期日

暗物質

 《一些關於宇宙的小認知》


根據我們現在觀測數據資料顯示。我們所看見的物質和能量,只佔宇宙全部質能的4%。另外23%是稱為暗物質(dark matter),73%是暗能量(dark energy)。


一、暗物質(Dark Matter)


科學家們提出暗物質的存在,是因為遠處銀河系的公轉運行速度,和觀測質量不合,要加上些質量,才能與觀測數據吻合。


這些物質的存在,只顯現在重力的影響上,而没有電磁作用,不發光,所以看不見。物理學家據此推測,這些不發光的暗物質,應該和我們所知道的物質有不同的基本組成,不是由“標準模型”中的基本粒子組成的。(六種夸克,三種電子及微中子,組成原子,分子和各種物質形態)。科學上認為,這些物質衰變時,可能產生弱作用衰變,但目前為止,還未偵測到暗物質的弱衰變訊號。


藉着遠處天體的運動,天體物理學家,也畫出了宇宙中暗物質的分佈圖。這分佈也不是固定的,隨著宇宙時空的擴張而改變。


另外還有一些物理學家,認為不需要有暗物質的假說,只需修正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即可。聽說他們的理論,也有發展的可能。


二、暗能量(Dark Energy )


根據對遠處星體的觀測,離我們愈遠的天體,以愈快的速度離開我們。這是以“紅位移”的現象來確定的。所以,我們所處身的宇宙,正在膨脹中。這種膨脹現象,並不是以穩定的速度膨脹,而是加速膨脹。


宇宙加速膨脹,必須有能量。可觀測之宇宙的直徑大約是930億光年。這麼大的一個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,佔總估計值的73%。但這些能量的來源與特性是甚麼,卻無人能理解,所以稱之為“暗能量”。


三、不可見的宇宙


我剛剛所提的,是“可觀測的宇宙”。即便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,也很清楚地告訴我們,時空座標中,也有我們不可能看見的事件存在,因為我們觀測宇宙事件的可能,受到光速的影響。如果事件發生的距離,超過光可以跑的距離,我們便觀測不到。這些時空區域,被稱為“Space-Like Region”。


如果有些物質,只能以重力現象顯明它們的存在(我們稱之為“暗物質”的東西),那麼我們就不能不考慮是否有些物質的存在,根本連重力也不表現,那就完全超乎我們可以討論的科學範疇了。


總之,我們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。許多人類歷史上頂端的科學家,都會承認神的存在。像伽利略,牛頓,愛因斯坦和華人第一位拿到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教授,都公開承認神的存在。


四、人的意識與感覺


我們的認知和感官,都在乎於電磁作用。如果關閉了電磁作用,我們就不在了。我們身上的蛋白質在身體中進行的生化反應,無一不與電和磁的作用相關。甚至製造蛋白質的基因功能,以及遺傳資訊的儲存等,都是電和磁的作用。


强作用力,組成原子核。原子核捕捉電子,形成原子。原子組成分子,然後有各種型態的物質。


弱作用力,維持原子核的穩定,也在核融合的過程中,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太陽的光和熱,大部份是由於氫核融合成氦核,這其中有弱作用力的作用在其中。可以說,没有弱作用力,就没有太陽。


以上所述,僅僅是宇宙整體我們可以稍微理解之4%中的一小部分。更何況,我現在書寫這篇文字,甪的都是電磁的能量。所謂化學,講的能量,都是電磁能。


2023/01/08  



2022年9月21日星期三

粥(的探究竟)

 〈粥〉上


焦妻病重時一度求助於通靈人和他的同性戀伴侶,買了一些法器符簶回家,我從小疑神疑鬼,仍體諒她的無助和飽受驚嚇。焦妻為了感謝他們指引,命我設宴款待;那天晚餐我點了地瓜粥,煎馬頭魚,炒高麗菜,蘿蔔乾烘蛋,灼白蝦……誠意十足。遺憾話題都圍繞著如何辟厲鬼,我覺得活見鬼,覺得所有菜餚皆染上詭異的味道,遂堅忍著不發一語,覺得吃粥的過程飽受虐待。

粥自古連接著祭祀,江南的「蠶桑節」和「人口粥節」都源於煮粥祭神。人口粥節流傳貓鬼饞粥害人的故事;宋人在人口粥節前夜,家家用燈照亮床底,以驅貓鬼。

中國食粥史悠久,《禮記.檀弓》曰「饘粥之食,自天子達。」黃帝烹榖為粥,開啓了農耕文明,數千年的飲食信賴感,早已形成華人的遺傳基因,演變至今,粥品已有數百種;起初是清粥,後來發展出鹹粥和甜粥。

甜粥種類較少,如上海的白糖蓮子粥、桂花赤豆粥,杭州的荷葉粥。最廣為人知者莫非臘八粥,粱實秋說臘八粥是粥類中的綜藝節目,語氣略帶不屑;王蒙卻說那是粥中之王,粥之集大成者。對日抗戰時,朱自清在蒙自住過五個月,常去大街上「雷稀飯」吃糖粥。蘇東坡「溫風散粥餳」;范成大「鏤薑削桂澆蔗糖,甘滑無比勝黃梁」;李商隱「粥香餳白」,吃的都是甜粥。

陸游嗜粥,提及「粥」的詩文段落總共有130處,其〈雜賦〉:「地爐夜熱麻秸暖,瓦酺晨烹豆粥香。」他有糖尿病,偏偏愛吃高升糖指數的粥,尤其加入糖或蜜熬煮。〈甜羹〉即歌頌用菘,蘆服,山藥,芋作羹,滋味甚美,「天蘇陁味屬甜羹」。


困難時期,窮人不免感嘆米貴,清.趙翼節縮生理,舉家食粥:「我起啜兩甌,腸胃似未足」。明.張方賢〈煮粥詩〉:「煮飯何如煮粥強,好同兒女熟商量。一升可作二升用,兩日堪為六日糧。有客只須添水火,無錢不必問羹湯。莫言淡泊少滋味,淡泊之中滋味長。」雖說滋味長,境況不免淒涼。

我有些經歷戰爭年代的朋友,說起家貧常乏米下鍋,幾乎天天喝稀粥,薄粥稀稀水面浮,乃夢想有一天可以吃碗白米飯,或慫恿姊妹嫁給農夫。

每遇荒年,老百姓食粥是迫於無奈,歷史上不少古賢大才生活清苦,常吃粥度日,曹雪芹晚年窮困潦倒,也是舉家食粥;秦觀家貧,典當衣服,以粥代飯,透露著寒磣;范仲淹當年苦讀於醴泉寺「斷虀畫粥」,我覺得很勵志。晉惠帝問「何不食肉糜?」則是昏君不知民間疾苦。

自從鄭板橋給堂弟鄭墨寫了那封家書,強調:天地間第一等人,只有農夫。「兩手捧碗,縮頸而啜」,似乎是冬天喝粥的基本動作。饑荒年代,政府為了救災設粥場,良善人家也設粥棚,皆銘刻著民族的飢餓記憶,啜粥聲在中國歷史上是令人動容的聲音。

不唯華夏,狄更斯《孤雛淚》中奧利弗「還想再添點粥」,孤兒們空空的粥碗,空空肺腑的吶喊,哭喊著要活下去。

粥兼備救急充饑與養生功效,李時珍說米粥能「利小便,止煩渴,養脾胃」。從前有人作過〈神仙粥〉詩:「一把糯米煮成湯,七個蔥頭七片薑;熬熟兌入半杯醋,傷風感冒保平康。」華人咸信粥是養生妙品,明.李詡《戒庵老人漫筆》載「神仙粥方」:專治感冒風寒暑溼之邪,以及四時疫氣流行,「以糯米補養為君,薑蔥發散為臣,一補一發,而又以酸醋斂之」。白居易在翰林院時,喝了一甌御賜防風粥,竟口香七日。

陸游堅信常吃粥能長壽,他的〈食粥〉詩流傳甚廣:「世人個個學長年,不信長年在目前。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將食粥致神仙」。他活到86歲,很有說服力;詩中提到的「宛丘平易法」取自北宋張耒〈粥記〉所倡的食粥攝養法。張耒〈粥記〉:「每晨起,食粥一大碗,空腹胃虛,穀氣便作,所補不細,又極柔膩,與腸胃相得,最為飲食之良」。

放翁可謂以粥養生達人,他歌頌粥的詩大抵透露著老氣,〈薄粥〉:「薄粥支吾未死身,飢腸且免轉年輪。」還說:「老便黎粥美,病喜栗漿酸。」粥易於消化,很適合脾胃虛弱、牙口欠佳的老人。

粥是暖身又暖心的食物。當年亞洲移民乘船漂流向馬達加斯加島,遇颶風迷失了方向,船上只有米、麵和水,南亞人、印度人、西亞人都吃麵包喝生水,華人則喝稀粥。結果華人的糧食最儉省,也最健康,漂流到馬達加斯加島時,存活率最高。


沒有任何食物像粥這麼能廣結善緣,米,豆,粟,麥,胡麻,青稞,玉米,高粱,稗子,乃至花苗葉、菜果、肉品都能熬粥。僅是益於保健強身的粥品就多不勝數:玉米粥、山藥粥、蓮子粥、胡麻粥、紅棗粥、栗子粥、百合粥、枸杞粥、羊肉粥……如賈寶玉愛吃「碧粳粥」、林黛玉每晨都吃「燕窩粥」。

粥香並非貧困時才發覺,高明者能發現其美學內涵,林洪《山家清供》錄有五種粥:豆粥,梅粥,荼蘼粥,真君粥,河祗粥。除了河祗粥用魚乾同米煮粥,其它都很清切;尤以豆粥最普遍,自古即流行;西晉石崇不見得愛豆粥,卻用它炫耀誇客。

劉秀起兵之初,被強敵逼得四處逃竄,倉皇來到滹沱河下游的饒陽蕪蔞亭,飢寒交迫,幸虧手下大將馮異送來豆粥,化解了劫數。後來,遇大風雨,馮異抱薪,升火給劉秀取暖,劉秀對竈燎衣。

一碗及時的粥往往使人絕處逢生。中國歷史上若缺乏一碗賑濟救活的粥,肯定多了無數餓殍;不唯貧黎窮庶,劉秀飢寒時的這碗豆粥,等於為他建立東漢政權提供了緊急營養。蘇東坡〈豆粥〉就描述到這件事:


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,公孫倉皇奉豆粥。

濕薪破竈自燎衣,飢寒頓解劉文叔。

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,帳下烹煎皆美人。

萍虀豆粥不傳法,咄嗟而辦石季倫。

干戈未解身如寄,聲色相纏心已醉。

身心顛倒不自知,更識人間有真味。

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,茅簷出沒晨煙孤。

地碓舂秔光似玉,沙瓶煮豆軟如絲。

我老此身無著處,賣書來問東家住。

臥聽雞鳴粥熟時,蓬頭曳履君家去。


蘇軾是真的欣賞豆粥,他在〈食豆粥頌〉贊揚:「道人親煮豆粥,大眾齊念《般若》。老夫試挑一口,已覺西家作馬。」

廣州

2022年7月22日星期五